第474章(2 / 2)
他们也只能归功于陇右发达的驿站体系了。
李炎揉了揉眼睛,这次遇到麻烦的是北庭都护府刚刚转正的大都护曹令忠,突施骑向陇右归附,曹令忠不敢自专,于是请示陇右都督建宁王。
刘宴在西州游历了一番后,正好遇到了巡游陇右的建宁王。
在《新唐书》上见过刘宴名字的李炎,将这个神通出身的名人征辟到都督府。
刘宴的职位是陇右都督府记室,干的就是文秘一类的工作。
记室虽然是都督府最底层的文吏,但是能够经常接触到建宁王,也算是位卑权重。
放下手里的公文,李炎有些头疼。
他对着刘宴说道:“士安,你看看这些上书。”
刘宴打开公文,这些都是都督府派驻在各地大员所上的公文。
崔涛、曾牧、薛虎在内的知州级别的大员,都表示了对归化突施骑人的看法。
看完之后,刘宴也和李炎一样,觉得脑袋像是浆糊一样。
这倒不是这三位知州的上书多么晦涩难懂,他们的文字简单直白,不是朝廷公文那种四六骈文的形势,每一篇上书都是开宗明义,直接切入主题。
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如何施行,写的非常的详细。
刘宴知道,这是在陇右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公文形式。
因为这种文公不是大唐朝廷常用的四六骈文,而更像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说理的散文。
所以这种公文改革也被称之为古文运动,对应的就是自从汉代开始广泛在朝廷中使用的骈文,也就是今文。
如果问刘宴支持不支持古文运动,他当然是支持的。
四六骈文虽然朗朗上口,对仗工整,而且好的公文听起来气势磅礴。
可是朝廷里不是所有人都是大文豪,很多官吏的文化水平不高。
有些丈育的武将,为了能听懂朝廷的公文,还要带上一个读书人在身边。
而且朝廷的法令都是用骈文来宣布的,百姓根本就看不懂也听不懂。
一些无良的官吏,就会故意曲解朝廷的命令,用这种办法盘剥百姓。
所以在陇右兴起的“古文运动”,刘宴是非常支持的。
不过这三位知州所写的上书,要比先秦的古文还要简单明了,他们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字,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刘宴越是看,越是觉得心惊。
刘宴一家也是官宦世家,他又是上皇钦定的神童出道,也见过不少的大人物。
但是论见识和能力,这三位建宁王麾下的知州真的远超他见过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