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节(2 / 2)
李淳风两眼一亮: 是风啊!
对,风从海上来。
他看向观象台上面竖立着的一个三脚鸡风向标,这是他用来观风、测风用的。今日风力为二级。只看了一眼,李淳风就得出了这个结论。
至于二级,这是他自己的理解。
他把风按照风力和造成的影响分为了八级。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李淳风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算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早了西方一千多年!
【按照行星风系的运行规律,在北纬三十度的江南地区,气流原本应该从高空下沉到地面,让温度升高,降雨稀少。但偏偏江南却是华夏出名的多雨地区。】
北纬三十度线横贯地球。
可以看到在华夏往西走那一带,基本上都是干旱地区甚至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印度大沙漠等等。
但当镜头来到华夏的江南,却能看到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河道纵横。
【这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
镜头定格在太空俯瞰的青藏高原。一片白色,尤为明显。
【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多,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这些能量不断加热上方的空气,让这些空气受热后上升,那地表就需要从外围抽取气流来进行补充,才能达到平衡。】
在仙画里,青藏高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抽风机。
一面是气流不断向上升起,一面是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抽来更多的气流。然后形成了一个循环。
【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都被这一股超强的力量吸引过去。】
【东亚季风携带着大量水汽赶赴青藏高原,沿途就经过了长江中下游平原。整个江南地区因此彻底摆脱了行星风系的控制,这才有了如今湿润多雨的气候。】
缠绵的雨丝笼罩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河水从门后经过,一出门直接上了乌篷船,顺着城中如蛛网一般密布的河道就可以到达任何自己想到的地方。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行走在雨巷。
稻田、山峰和园林,都得到了雨水的滋润。一切都是湿漉漉的。
“原来是这样啊。”江南的人们发出感慨。
世事奇妙。有德高望重的老者抚着长须, 谁能想到,千里之外的一片高原,竟然可以影响
到咱们这边的气候呢。
明明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地方。
其他人呵呵笑道: “这说明,咱们这儿才是天命眷顾之地啊。”不然怎么别的地方都是沙漠,就江南如此繁华宜居呢?
说得好!这就是天注定。
从北方来的客商正在茶楼中饮茶,闻言苦笑道: “江南的风可比我们那儿要温软多了,北地的风那是呼呼的,和刀子一样割人。
不过,他话音一转, 这边就是雨水太多了些。
因为他一开始的态度是以褒扬为主,因为旁边的当地人听了后都不觉得刺耳,反倒连声附和:可不是,不过您也是来得不巧,现在是梅雨季节,雨水多,湿气重。到处都是湿漉漉的。
“我们家棉被感觉都可以拧出水来。”
尤其是园子里那青石板,越发的滑溜了,长了好多青苔。大家疯狂的开启了抱怨模式。
还是那老者总结:所以说,天道是公平的,就像仙画所说,大自然中没有完美的东西。至于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们,早就开始研究舆图了。
虽然感觉吐蕃也没能力改变这种自然运转的道理,但不管怎么样,这么重要的地方,还是掌控在自己手上比较好啊!
【降水,正是因为地形、季风与洋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决定的。】
【有个很有意思的巧合,那就是在华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恰好和400毫米的等降水线是有一定重合的。】
【长城的走向与这条线也恰好大部分重合。】华夏400毫米的降水线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西坡。
它在地图上斜斜的一直穿过松花江、西辽河、燕山山脉和黄河河套地区、长江上游等地,最终到达了雅鲁藏布江河谷。
将现在华夏的地图一分
为二。
而长城,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一直到明朝还在修建。
上千年的工程,修修补补,每个朝代也都有每个朝代的想法和不同的外敌。但将它标注在地图上,竟然与400毫米的降水线大致吻合。【降水线的东南一侧是湿润的季风气候,适合种庄稼。生活在这里的人自然而然就选择了以种植
为生,逐渐的就形成了农耕文明。】
【而降水线的西北一侧,不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也少,那就只能养一些牛羊,靠着游牧的方式来生存,于是就形成了游牧文明。】
长城的东南侧,就是中原王朝的腹地。
从南到北,小麦、水稻、大豆、桑树、蔬果等等,不计其数。膏粱肥庾,气候温润,锦绣成堆。
而长城的西北侧,则向来盘踞着各种中原王朝的外敌。
从匈奴、到羌族、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等,如同走马灯一样的轮换。唯一相同就是他们都是游牧民族,靠放牧为生。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漠长河。
而400降水线的周围,向来是这两股势力的交战之地,围绕着它发生了无数战役,无数生死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