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节(2 / 2)
张安世便道:“咋没胃口?”
朱(木彝)小心翼翼地看看左右,才轻声道:“我分明想哭的,为啥就哭不出来。”
张安世摸摸他的脑袋,微笑着道:“没事,多练练,瞻基也是慢慢锤炼出来的。”
朱(木彝):“……”
朱瞻基道:“阿舅,这是二十五叔公。”
朱(木彝)和张安世年龄差不多大,这叔公二字一称呼,又令朱(木彝)有些手足无措起来,张嘴想说点啥,最后还是放弃了。
朱瞻基却又道:“不久之后,二十五叔公也要就藩了。”
张安世不禁好奇道:“定下了哪里没有?”
朱瞻基道:“不知道呢,他想效宁王,可皇爷爷又不准。真奇怪,皇爷爷巴不得叔公们都去海外,到了伊王这里,又说伊王年龄小,不肯让他去。”
张安世倒是理解地道:“这不一样的。”
朱(木彝)道:“我……我……我若不去海外,其他的兄长,就更不敢去了……嫂嫂对我很好,我不能坏了皇兄的大计。”
张安世点了点头道:“有道理。”
听说朱权在吕宋混得不错呢。经略了不少的、藩地,一万七千多名卫队,都是精锐,再加上郑和运送去的十几万家眷、匠人,有了落脚点,前期又有朝廷供养的钱粮,迅速地占了一片土地。
他很快上表,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吕宋是个好地方啊,土地肥沃,地里的庄稼那是蹭蹭的涨,现在他带去的,不少更先进的工具以及中原的农业知识,足以让这肥沃的土地,继续增产。
而且那地方,不只是粮食,即便是其他的瓜果,涨势也很惊人。
他在吕宋筑了一个港口,和两个城,现在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随着领地的扩大,种植庄园又招徕了大量的土人为其耕种,已经有站稳脚跟,接下来继续开疆的势头了。
只是为了开疆,他需要更多的火药,和武器。
毕竟带去的人少,一万多人的卫队,虽都是青壮。可死一个,就少一个,虽也招徕了当地不少数百年便沦落在外的汉人,可卫队毕竟是他的核心人员,最是信得过。
所以任何伤亡,都是宁王不可接受的。
于是乎,现在宁王和身在安南的朱高炽,现如今都好像是比赛一般,疯了似的催告更多的武器,只有武装到了牙齿,才可将伤亡避免到最低。
可要武器,有钱是不够的,毕竟朝廷海运一趟不容易,而且现在的产量也是有限的,便只能打感情牌了。
于是这宁王朱权与朱高炽两个,但凡清闲下来,便疯了似的修书、上奏。
陛下,咱们是兄弟(父子)啊,赶紧送火药来。
许多藩王看在眼里,若说不动心,那是假的。在这海外,正儿八经的手握军政、民政,说是土皇帝也不为过了。
而且那样的沃土,将来经营下来,传诸子孙,也没有御史隔三岔五的弹劾。
唯一不足的是,无论是朱权,还是朱高煦,这两个家伙,本身就是狠人,都曾随军横扫大漠,领军作战,这海外对他们而言,就相当于是大象进了洗澡盆,几乎没有天敌。
不少藩王,却是知道自个儿是什么德行的。
我还不知道自己吗?我能和宁王,还有朱高煦那样当初打鞑子都易如反掌的牲口比?别到时候去了海外,被土人一锅端了,客死异乡,那就太惨了。
所以虽然心动,但是要下这个决心也不容易。
陛下呢,又不好催逼,毕竟当初,是干掉削藩的建文继承的法统。
这位一直养在宫里的伊王想出去,就是想做个表率。
毕竟别看朱棣见了他便横眉想揍他,可在皇家之中,至少对伊王而言,对他最好的人,可能就是朱棣和嫂嫂徐皇后了。
朱棣显然又是另一层心思,这毕竟是他养在宫中的兄弟,而且这家伙怎么看,都是烂泥扶不上墙,不……是他只剩下能上墙的本事了。
这样的人去了海外,很危险,反而希望将他封在承平的内地。
甚至朱棣还打算将他封去洛阳作为藩地。
要知道,洛阳可是古都,又处于富饶的关东平原上,人口又多,在这个时代,可能连朱棣的亲儿子,如赵王朱高燧,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此时,张安世想了想道:“我有一个主意,等过几日,我去向陛下奏请,到时保管让伊王殿下称心如愿。”
伊王朱(木彝)听罢,一双乌黑的眼眸顿时亮了,大喜道:“就知道你有办法,不然我舍不得将静怡嫁你的。”
张安世:“……”
这话怎么听着怪怪的?
好在朱(木彝)虽年纪也渐长了,不过毕竟还比较单纯,张安世对他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这趟来赵王府,虽然不太情愿,但是该做的还是得做,于是张安世道:“先看看赵王去。”
朱瞻基在一旁认真地道:“嗯,我也要看三叔……”
张安世顿时有种心塞的感觉,咬牙切齿地道:“别演了。”
朱瞻基依旧很是认真的表情道:“这是阿舅教我的。”
他说得理直气壮。
张安世瞪着他道:“我可没教你这个。”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