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从2005开始 第777节(1 / 2)
对方给出的优惠更大,那也就意味着每一单他们亏掉的钱更多。
这样竞争起来,最后撑不住的是谁也很不好说。
公司获得了这一笔巨额贷款,肖诗语信心更足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喜迎双节为借口,加大京城经济圈的优恵力度,要比竞争对手在这边给出的优惠更大。
目的就一个,把失去的份额给抢回来。
有更好的口碑,有更专业的团队,现在在优惠上面的力度也更大,把市场份额抢回来,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这个优惠力度目前只限于京城经济圈,主要就是那两个直辖市。
别的区域没有做出那么大的优惠力度——没有那么多钱烧。
只要把这个市场份额给夺回来,那他们就在三个最重要的经济区域拥有着优势。
对方想要跟他们竞争,那就只能继续加大优惠的力度,同时也是加大亏钱的力度。
与此同时,肖诗语也着筹划着把业务推广到更多的城市。
要在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和竞争对手抢占地盘。
资金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变成了员工的问题。
扩展得太快,人手严重不够。
这个东西需要熟手带新手,但是这家公司成立也就一年多的时间,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资深员工。
现在的情况就是入行一两个月的,就已经成为了熟手员工,需要去带新人了。
入行超过半年的,已经是资深员工了,很多都被委以重任,去新的区域招兵买马,打开新的市场。
不过这个问题不是他们才有的,竞争对手也有,而且这样的问题比他们还要更加的严重。
——他们这家公司好歹成立了一年多时间,可是竞争对手的公司成立才两三个月的时间,问题更大。
这也是对方明明花的钱更多,整体市场份额却比他们要小的缘故——团队不成熟,在服务上面问题不断,经常被投诉,又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使得口碑很糟糕。
不过他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培训那么多的员工。
真要那么做,就错失了入场的最佳时机。
现在肖诗语得到了新的资金注入,在京城首次展开了攻势,对方都没什么还手的力量。
只是几天的时间,京城经济圈的市场份额,大部分都已经被她给拿下来了。
没过几天,竞争对手就派代表找上门来了。
拜访了她和严鑫。
这一次不是宣战,而是寻求息战,意思就一个——这个市场那么大,可以容得下两家公司,大家没必要搞那种恶性竞争。
这么搞下去,他们也亏不起了。
求和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现在的互联网恶霸还没有达到未来的那种体量,融资能力很强,但是也没有强到无敌的状态。
他们是准备着一开始就凭借着资金的优势把食语公司给挤出市场,最后让这家公司二选一——或者低价被他们收购,或者滚出这个市场。
可是没想到人家竟然找到了大财团来做投资方,能够跟他们打得有来有回,现在甚至还跟他们打起了价格战。
人家服务质量本来就更好,口碑也更好,还打起价格战来,对他们来说,很难抵抗。
继续加大优惠,给出更多的送餐补贴,那只会让他们烧钱的速度更快,时间长了,他们也撑不起。
还是现在这个补贴程度,那他们就没有任何的优势了,只会被对方给挤出市场。
最后想来想去,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求和。
继续这样打下去,有点打不下去了,后面的坑太大了,没那么容易填满。
但是要放弃这个市场,前面亏的那就白亏了。
而且这个市场的潜力他们已经能够看得到了,只要把业务做稳定了,再将单价往上调整,那利润相当的可观。
放弃是真的舍不得。
所以,竞争还是要竞争的,但是不要继续打价格战了。
他们这一次过来找上严鑫,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在送餐补贴上面,大家要有一个约束。
要搞什么优惠活动之前,大家最好是商量一下,不能把单价压得太低。
他们还传达出这么一个想法——这个市场很大,一家公司是吞不下去的,以后还会有新的竞争者出现。
他们杀得你死我活,烧掉海量的钱把市场做大了,让后面的人白白的捡便宜,还不如双方达成一个君子协定,良性竞争,然后将未来的新的竞争者封死。
竞争对手主动求和,倒是让严鑫和肖诗语都松了一口气。
两家公司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对资本来说,那真的是沉重的负担。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哪里来的那么多钱来搞补贴?
真当资本家都是慈善家吗?
现在这个市场上还没有别的竞争对手出现,惟一的一个竞争对手,而且还有着很强大的背景,给他们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现在愿意握手言和,停止打价格战,他们当然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