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节(2 / 2)
凌敬抓住了这个时机,好奇的问:“杜执礼与封德彝交好?”
杜淹不去找其他人,去找封伦……虽然当时封伦任吏部尚书,是主考官,但这种坏人前途的事情,没有交情贸贸然上门只怕会被打出来吧。
长孙无忌立即道:“从未闻此二人交好。”
李世民转头看了眼,杜如晦也摇头道:“未曾耳闻。”
房玄龄补充道:“当年怀仁在山东筹谋战事,但毕竟尚未出仕,亦未有才名。”
这句话意思很明显,那时候的李善还没什么分量呢,为了不让李善依附东宫,所以不让其考中进士……杜淹这个理由不算充分。
“有可能是因为玉壶春……”李世民喃喃道:“但封伦与杜淹……”
一个是自己在朝中最为依仗的宰辅,一个是自己心腹幕僚的叔父,私下有联系,而自己却不知道……李世民越想越觉得有问题。
凌敬其实原来也弄不懂杜淹充当一个什么角色,直到这几日与李善几次讨论后才确定,人家封伦是把杜淹当做个幌子。
不过凌敬也无所谓杜淹,关键还是封伦。
想到这儿,凌敬起身行礼,“怀仁沿索追查,查到了杜持礼身上,还请殿下见谅。”
“凌公安坐。”李世民摆手笑道:“不说怀仁是遵父亲之令,即查至杜淹,乃至封伦,对孤来说,都是有利无害之事。”
李世民心里明镜儿似的,不管什么理由,不管什么原因,在自己不知情的前提下,封伦、杜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上位者所忌的,更别说杨文干谋逆案,这两人搞不好也掺和了一手呢。
杜如晦扶着凌敬坐下,正色道:“绝不会因此生隙。”
“克明说的是。”房玄龄笑吟吟的说:“算上去岁天台山,怀仁两度四次救驾,不知他日殿下以何为赏?”
李世民也笑了,“凌公觉得呢?”
凌敬作势想了想,“殿下多赐珠宝金银,必能心满意足。”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道:“孤何能如此无量,他日还要借重怀仁之能……”
话未说完,外间有侍卫来报,萧瑀来了。
确认
“是封德彝!”
萧瑀用确凿的口吻如此对李世民说,却诧异的发现,不仅是李世民,其他几位脸上都没什么诧异的神色。
李世民叹了口气,收拾心绪,细细问来,要知道封伦是不多的投入秦王一脉的前隋臣子,考虑到其在隋朝的官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他的大都依附李渊或者东宫了。
更别说封伦在洛阳虎牢之战中有在李渊面前力承之功,使得李世民最终一战擒两王,之后长期兼任天策府司马,从吏部尚书升任中书令,在李世民实际执掌尚书省之前,封伦是秦王一脉在朝中最得力的臂助。
如果是天台山一战之前,李世民还能理解,但在天台山一战之后,东宫有衰微之态,自己入主东宫已然是势不可挡,封伦却选择叛变,这是他难以理解的。
但随着萧瑀的讲述,李世民脸色愈发阴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对视几眼,都知道刚才的推测印证了,只是不知道封伦缘何叛变。
“依附齐王?”李世民冷笑道:“依附三胡?”
“难道孤还比不上三胡?”
天下多少英雄豪杰能人智士投入秦王麾下,就连被公认为李世民之后的名将李怀仁都来投,而封伦却暗中选择齐王,是觉得李元吉比李世民更出色吗?
“殿下错了。”凌敬平静的开口道:“殿下之才,殿下之军功,殿下之胸襟,天下何人不知?”
房玄龄试探问:“凌公的意思是?”
“天台山一战之后,殿下如日中天,他日必承伟业,开创一代盛世。”凌敬捋须道:“很可能是有什么把柄落在了……”
长孙无忌连连点头,“不错,不错!”
杜如晦阴着脸说:“很可能这个把柄与殿下有关……所以才会依附齐王。”
冷静下来的李世民微微颔首,凌敬的分析是最合理的……当然合理啊,人家与李善埋头这件事都研究了多长时间了。
房玄龄有些谨慎,看向萧瑀,“时文公,齐王认了?”
萧瑀摇了摇头,解释道:“陛下大怒,亲自问询荣九思、李思行、宇文宝、赵文楷、宇文颖等人,但都不肯招供。”
“后在沮原桥侧挖掘到了当日去往京兆的信使尸首,宇文宝无可辩驳,之后宇文颖等人不得不招认,其中李思行、荣九思是知情人。”
“知三胡与封伦暗中来往?”
“是。”萧瑀叹道:“陛下心伤,回宫歇息,稍后再招臣、李怀仁、孙伏伽问询齐王。”
顿了顿,萧瑀补充道:“陛下已遣派萧国公张平高、乐寿县公王君昊领五百骑兵回京,押送封德彝至仁智宫。”
荣九思、李思行都招认了,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了,李世民神色有些萧瑟。
李世民向来看不起自己这个四弟,在天台山一战之后更是没将其视做对手,即使是在杨文干举兵谋逆,一些线索渐渐显露之后,他依旧将注意力放在东宫那边,他还是觉得太子才是幕后黑手,但没想到事实是最不可能的那种可能。
这让李世民心中无名火起,自己这次被逼迫的这么惨,险些手中一败涂地甚至身死此地,如果是太子那还能容忍,但居然是李元吉!
这简直是耻辱啊!
“有劳姑父了。”
“分内之事。”萧瑀一本正经,他的妻子也是独孤氏,与李渊是表兄弟关系,所以李世民称一声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