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1 / 2)
他就想看秦始皇拉二胡,怎么了!
嬴小政认真点头:“好,我学胡琴。”
李牧劝说道:“政儿,你知道你舅父怎么说胡琴的吗?胡琴一响,一定是红白喜事。你还是学普通的琴吧。”
嬴小政道:“但是胡琴独一无二。”
李牧哑然。
李冰还没听过朱襄拉胡琴,好奇道:“胡琴是什么?”
李牧翻白眼:“朱襄说是胡人那边传入赵地的琴。胡琴不用手指弹奏,用马尾在琴弦上摩擦,发出呜咽的声音。不过我与蛮胡打了那么多年仗,都没见过胡琴。我看那胡琴就是朱襄自己弄出来,假借胡人名义而已。”
朱襄道:“你说得好有道理。我决定,以后它就叫秦琴了。”
李牧道:“还不如叫长平琴,你是长平君,‘长平’也有个好寓意。”
朱襄道:“似乎不错。”
嬴小政拍打着朱襄的手臂:“我要学。”
“好。”朱襄揉了揉嬴小政的脑袋,露出了不怀好意的笑容。
他一定要把政儿拉二胡的事画成画,装进墓里,流传后世。
从此以后,世上有无数张秦始皇拉二胡图,哈哈哈哈哈。
朱襄想到后世秦始皇的迷弟迷妹们看到秦始皇拉二胡图的地铁老人脸,就想仰天大笑。
嬴小政不知道舅父正在为破坏他的英武形象而满腹坏水,他又打了个几个哈欠,把脸埋在朱襄怀里:“困了。”
“睡吧。”朱襄用毯子把嬴小政裹住。
他抱着熟睡的嬴小政,和放轻了声音的友人继续聊天。
聊月亮,聊收成,聊蜀郡,聊天下大势。
……
南瓜丰收后,李牧用南瓜替换了军中囤积的粟米,把陈旧或者霉烂的粟米都送给了李冰,让李冰可以用这些粟米救助更多的难民。
冬季,就算是温度较高的蜀郡也草木枯黄,难以找到果腹的食物。难民不想饿死,就会冲击城镇,形成匪患。
因连续两年洪灾,且还要支援秦国战争,蜀郡官仓里没有多少粮食,但军仓里有很多。
南瓜味道好,又难以储存运输,李牧就用南瓜充当冬季的军粮,把陈旧霉烂的粟米换出来。这样就算是他私自处理军粮,也不算违背律令。
有了这些粮食,李冰接受朱襄的建议,以工代赈,让难民们做一些挖渠道等水利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有了事做,匪患少了许多。
但只是一点果腹的粮食,却要做沉重的徭役,很多体弱的难民都没有扛过这个冬季。
这就是封建时代以工代赈的弊端。如果粮食没有足够的油盐,那么以工代赈其实是难民的催命符。
不过在这个时代,秦军强大,难民不接受以工代赈而去入山为匪徒的话,活下去的概率更低。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李冰的以工代赈算是很成功了。
朱襄本来有心提高难民的伙食,但他经过走访之后,黯然打消了这个主意。
以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他没有办法给难民提供足够的食物。即便有,他这么做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动荡骚乱。
因为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普通士人可能都每日吃不饱肚子。他让难民吃饱肚子,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人骚乱,引发更大的冲突,造成更多的死亡。
在以工代赈上没有更好办法的朱襄,将自己全部精力用于冬水稻和冬小麦种植上。
古时候南方一年两熟,一般是稻麦轮种或者稻豆轮种,在南宋时才逐渐有两季稻出现。
蔺贽虽然是个运气很差的人,四心才给了水稻种子,但他给的水稻种子可以选择是哪个季节种植品种。即便不能直接选取品种,也算不错了。
而李冰给的种子是夏季稻,明年才能种。
抽取的种子不会说明品种,朱襄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来猜测。不过他从系统那里抽取的种子,收获时第二年再次种植,退化程度很低,他猜测可能系统种子经过了一定优化,虽然产量上降低了一些,但是在性状上更稳定,不会像现代种子那样第二年就会大量减产。
当然,朱襄也将种子培育的简单方法教给了农家人和墨家人,让他们每年都人工授粉,培育新的种子,优选品相更稳定的种子。
农家和墨家都曾经辉煌一时,儒家中有许多弟子都投靠这两个学派。
农家代表农人的利益,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他们都是最底层的民众,所以也最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
可惜,他们和许多学派一样,只有政治理想,没有一步一步实现政治理想的具体措施。
打个比方,儒家的政治理想,即口号是“大同”。而儒家在“大同”的路上,还有如“统一”“义兵”等适合现在时代的具体政治措施。他们在礼仪、学问等方面,也对当世贵族有用。
但农家和墨家不是。
农家希望不收农人的税,希望天下人不分贵贱都去耕种,希望禁止自由交易让农人不在交易中吃亏;墨家是兼爱、非攻,也有希望天下人完全平等的一面。
这些理想,在当世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放在后世,都是十分理想化,不符合现实发展规律。
理想就是口号,再假大空都没问题。后世帝王多采用的儒家和法家的政治理想也差不多一样假大空。
但农家和墨家之喊出了口号,没有找到一条适合当代的路,去让他们继续当一个政治团体。
农家几乎放弃了自己的思想,接受了现实;墨家分裂成三派,秦墨注重技术,楚墨变成了游侠,齐墨只知道辩论,而三派之间曾经互相攻讦,内战不休,墨家的钜子令已经无法命令所有墨家人。
他们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衰败,学派逐渐衰落,并不是独尊儒术后才消失。
农家和墨家所代表的农人和小手工业者是最底层的平民,风险抵御能力最低。他们本能地倾向一个会结束战乱的国家。所以最后他们都入了秦国。